分类

国外借鉴
赴台湾森林保育经营学术交流考察报告
信息来源:吉林省林学会 时间:2013-09-11

 

赴台湾森林保育经营学术交流考察报告
吉林省林学会赴台湾森林保育经营学术交流考察团

    根据《吉林省林学会与台湾森林休憩保育协会学术合作协议》的约定,为进一步学习借鉴台湾森林保育经营的成功做法,系统交流两岸林业学术研究成果,经相关部门的批准,吉林省林学会赴台湾森林保育经营学术交流考察团一行12人,于2013年8月28日至9月4日对台湾森林保育等方面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考察团参加了“第四届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论坛”,先后拜会了台湾森林休憩保育协会、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森林环境暨资源系、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业试验所、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实验林管理处、台东林业管理处、花莲林业管理处,围绕台湾的森林保育经营、林业政策、林业科技和林业产业及生态旅游等内容与台湾同行进行了座谈和研讨,而且就扩大合作、加强交流交换了意见。同时,考察团实地参观考察了台北植物园、溪头森林游乐区、知本森林游乐区、太鲁阁峡谷风景区、罗东林业文化园区。此次交流和考察,可以说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达到了开阔眼界、加深交流、增进友谊、开展合作的目的。
    一、台湾的森林与管理
    (一)森林资源
    台湾主岛面积36000km2,有林地面积21070 km2,森林覆盖率为58.53%。地形狭长,中央山脉纵贯南北,有脊梁山脉之称。最高峰为玉山峰,海拔3997m,其他超过3000m以上的高山有100余座,属于高山岛屿。北回归线从台湾中部穿过,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气候。台湾四面环海,受海洋性季风调节,高温、多雨、强风为其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量2510mm,因地区及海拔高度而异。年平均温度,除高山外,约在22℃左右。
    台湾由于海拔差异大,具有多种气候类型,因此自寒带至热带的植物均有分布,而高等植物多达4021种。受地理环境影响,森林垂直分布有热带林、暖热带林、温热带林与寒带林4种,拥有繁盛的森林植被种类,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包括高山寒原、亚高山带森林、寒温带山地森林、暖温带山地森林、暖温带雨林、热带雨林、海岸林和热带疏林草原。台湾的森林中,主要林型有:红桧扁柏林型、铁杉林型、云杉冷杉林型、松树林型、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竹林。其中针叶林型占林地的19%;阔叶树林型占林地的74%;竹林型占林地的7%。可以说台湾以阔叶林为最多,主要树种有槠栎、榉木、樟树和楠木类等;针叶林主要树种有桧木、铁杉、云杉、冷杉、柳杉、杉木、台湾杉和华山松、台湾五叶松、台湾二叶松、马尾松等松类。每公顷蓄积量针叶林为287m3、阔叶林为119 m3、针阔混交林为254 m3
    台湾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已记录的哺乳类约60种、两栖类约30种、爬行类约90种、鸟类约450种、昆虫类约17600种。因受猎捕及生存环境的影响,目前许多珍贵的自然资源数量锐减,有些已濒临灭绝。
    (二)林业管理
    台湾的林业机构早期为林产管理局,1960年改称为林务局;1989年由事业机构改制为公务机关,隶属台湾省农林厅;1999年改隶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下设新竹、南投、屏东、台东和花莲等8个林区管理处和农林航空测量所。
    林务局主要负责:制定林业经营管理的政策和修订法规;公、私有林业经营管理计划的制定与监督;指导、督促林业试验研究计划的实施;编订或解除防护林、其他森林及水土资源的保育。
    台湾的林业政策原则:以生态环境维护的长远利益为目标,不断开发森林为财源;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尽量减少森林采伐;木材商应在护山保林的原则下开展业务。 
    二、台湾森林保育的特点
    (一)区位优势
    台湾主岛四面环海,雨量充沛,地处温带与热带之间的特殊气候带,横跨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凉温带、冷温带、亚寒带等多个气候带,加上区域海拔垂直落差近4000m,因此植被种类丰富,植被自然更新环境条件好、更新能力强。
    (二)造林绿化与海岸林
    台湾现有人工林,多为1990年前营造。近10多年来加大造林力度,以保安林、复层林、海岸林、灾后迹地更新等为主。栽植行道树绿化、海岸林公园化、平地造林景观化是政府鼓励和支持的造林绿化重点。海岸林的重点是恢复海岸地带性植被,临海珊瑚礁植物带的水芫花等,沙地草本植物带的马鞍藤等,临海灌木植物带的草海桐、林投等,海岸林植物带的棋盘脚、莲叶桐、榄仁等。沿海红树林也得到大力保护。
    (三)森林生态保育
    1986年台湾颁布了新的林业政策,强调培育森林资源,发挥公益效能,不以开发森林的财政收入为目的,明确林业经营应以防止天然灾害、保育山区的自然资源、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重点。历经20多年,森林已成为台湾的命脉,基本上只进行维护性的极少量砍伐,对改变用途的皆伐面积也不得超过3hm2。台湾已建成自然保护区35处,对需保护的珍贵动植物或易遭受破坏的自然保护区,由行政院农委会依法批准为自然保留区,现有11处。
    (四)森林游乐与生态教育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森林生态游憩功能备受重视。台湾自1965年就着手森林游乐区的规划建设。1970年就在台湾大学实验林管理处的溪头营林区建立台湾第一个森林游乐区。至今已开放20多处森林游乐区,年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游乐区内都设有教育中心及自然教育园区,对大众推广森林知识和宣传保育观念,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经营森林游乐区,不仅增加了营林区的收入,而且也增加了税收,带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五)木材生产
    台湾林产品包括主产品及副产品两大类。主产品包括木材、薪炭材、竹材与工业原料等,副产品则包括竹筒、黄藤、菇类及药材等。20世纪50年代,木材主要靠生产自给,进口较少,每年进口量在20万m3以下。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木材加工出口工业的发展,木材进口大幅增加。近年来,台湾木材进口更多地转向北美地区,同时也积极开发木材的替代产品。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林业发展从过去的木材生产为主转向森林保护、水土保持与森林旅游开发等综合利用。
    台湾林业政策呈现出从生产木材的单一目标演变到多元利用的多目标经营管理、从重视森林资源的物质功能演变到重视社会功能、从林业经营演变到森林生态经营、从自给自足和盈余缴纳国库的会计制度演变到一切由国家负担的公务预算等特点。
    三、台湾森林保育发展愿景
    森林保育是明智的利用森林资源,以获得最佳及最大的生产价值。森林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构成森林主体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如予以谨慎而妥善的经营,应可兼顾保育与永续利用。台湾地理环境特殊,自然灾害挑战严峻;加上地狭人稠,随着经济建设的精密化,天灾造成的损害价值逐年上升。因此,森林经营必须特别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育与永续利用,民众生活与生产环境保护,以及公众洁净水源与空气品质的保护。
    展望21世纪的台湾森林资源发展,应可在有限的人力与经费支持下,采取生态经营策略,台湾林业朝以下愿景逐步建设:
    1.复育美丽海岛自然原乡:建立确保生态健全的自然保育系统。
    2.营造永续经营的人工林:促进碳吸存与生物多样性的人工林经营。
    3.建构水土保育的环境林:增进水资源质量的森林集水区经营。
    4.发展自然野趣生态旅游:结合保育与教育的森林生态旅游。
    5.创建生机勃发的新山村:实现新环境主义的山村振兴计划。
    四、对我省森林保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林业交流与合作。一是林业学术交流。在营造林、森林经营和保育、生态旅游、山地经营理论等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上,台湾林学届富有自身特色。因此,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举办学术会议、专题会议进一步加强吉林省与台湾林业届的交流。二是林业教育及科技领域的合作交流。吉林省林学届应与台湾大学、台湾林业试验所等高等院校建立联系,开展聘请客座教授、互派学生、建立实习基地等交流活动和联合研究、“引智”等合作。
    第二,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加强林业“三大体系”建设。目前,吉林省正加紧实施现代林业建设。因此,在加强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森林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吉林省和台湾有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一是在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方面,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作用,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确保国土生态安全。二是在加快产业发展方面,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确保林业资源的节约利用、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三是在繁荣森林文化方面,以构建生态文明为目标,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伦理和道德行为规范,大力弘扬森林生态文化,努力营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社会氛围。
    第三,加强森林保育,大力提高森林质量。近年来,吉林省森林覆盖率虽有提高,但森林分布不均、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一是要大力加强森林经营。应明确森林经营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基础工程,注重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产出;应以政策为导向,以科学经营为目标,不断加大对森林经营的投入和扶持;应按保护优先的原则,恢复地带性植被和天然次生林资源;应适时调整森林经营方向,使森林生态系统能得以健全和延续,以增强防灾和减灾的能力。二是要大力加强商品林基地建设。吉林省要大力开展速生丰产林短周期用材林基地的建设,明确育林经营方向;同时,在营林生产中大力推进基地建设良种良法、优质高效的进程,不断提高林地的生产力水平。
    第四,发展森林科普休闲业,规范旅游业开发。台湾的森林旅游融入了自然体验、生态保育、非消耗性地欣赏自然的理念。因此,应充分借鉴台湾的经验,在发展森林科普休闲业的同时,规范旅游业的开发行为;要根据森林资源的特色,配合地区自然人文景观做好规划,并增加科普教育内容,使森林不仅成为游览休憩的天然氧吧,而且成为探索自然奥秘的最佳场所,让森林文化在提高全民素质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