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开展森林认证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森林认证;FSC;可持续经营;机遇;挑战
1 吉林省开展森林认证的简要概况
吉林省是全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截至2005年底,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29.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817.6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8%。在有林地中,用材林635.4万公顷,防护林132.1万公顷,特用林35.7万公顷,薪炭林1.5万公顷,经济林12.9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3.2%,活立木总蓄积8.8亿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8.6亿立方米,是全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东部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区”之称,主要分布有红松、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等80余种树种,是我省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为松辽、松嫩和三江平原等重要农业商品粮基地的稳产高产提供天然屏障,在整个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2005年4月19日,经SGS公司认证,吉林省白河林业局成功通过了FSC(森林管理委员会)森林认证,成为我省首家通过这一国际认证的森工企业。此次获得认证的森林面积19万多公顷,其中国有18万多公顷,集体不到1万公顷。这是我省如此大面积的国有森林第一次获得FSC和COC认证,必将为在我省乃至全国开展森林认证和森林可持续经营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2 林业体制与森林认证的冲突
我省的森林认证工作虽然已经有了成功的试点,但总体起步仍然比较艰难,主要是森林认证与林业体制间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
2.1 权责模糊。森林经营主体和经营权从法律上看虽然清晰明确,但经营者无实质性经营自主权的问题迟迟得不到很好解决,森林经营工作在很多地方和单位摆不上位置,森林经营单位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木材供给和完成国家木材生产计划,森林经营单位的自主经营能力严重受阻,使之对包括森林认证在内的森林服务功能的需求减弱。
2.2 经营落后。从所掌握的情况看,全省的林地利用率不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和生长量偏低,特别是人工林地力衰退较为严重,森林生产力较为低下,说明我省的森林经营能力还比较弱,整体森林经营水平还比较低。这些除了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外,很重要的是由森林经营者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素质决定的。站在这样基点上的森林经营者,很难做出森林认证这一现代林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2.3 基础薄弱。从历史上看,有关部门一直把林业是作为大农业的附属来对待,致使其税赋过重、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社会负担过重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即使是最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公共财政反哺农村和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林业也没有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因此,多数森林经营单位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比较弱,缺乏开展森林认证的强大经济支撑。
2.4 体制僵化。现有的森林经营管理体制仍带有计划经济管理色彩,不仅高度集权,而且管理严格。尽管近些年搞过一些放开搞活的改革尝试,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常常成为制约森林管理体制改革、掣肘森林经营工作的一大困惑。森林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缺乏政府主导的森林认证政策体系。
3 政府在森林认证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森林认证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政府必须参与其中。这是因为:一是根据我国国情、林情,如果没有政府在政策、组织、管理、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在全国开展森林认证是很困难的;二是政府是推行森林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森林认证的主要利益方;三是国内对认证产品的需求很小,出口到对森林认证敏感市场的份额也极小,这表明在短期内我国的森林认证工作完全靠市场来推动是不行的;四是中国还没有一个强大的非政府组织来推动认证产品的需求,如果要使森林认证成为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就必须发挥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缺乏市场机制推动的情况下,我国发展政府主导的、以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为主要目标的森林认证体系或许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当然,政府主导也要解决推动力的问题,如果只是依靠行政命令来推行,政府干预过多,不尊重森林经营者的意愿,没有让利益相关者从中获益,就不能充分调动森林经营者和木材加工单位参与森林认证的积极性,就可能使森林认证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政府干预过多,也会使认证工作违背了其最本质的特性——自愿性,从而得不到国际认证机构的认可,无法实现与国际接轨。
4 开展森林认证面临的良好机遇
我省作为我国重点林区之一,林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要促进林业行业发展,必须开展森林认证。而当前开展森林认证,正面临着大好机遇。
4.1 国家高度重视。如今国家已经对森林认证高度重视,把环境保护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作为主要国策,森林认证作为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手段起到了有效的借鉴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了“积极开展森林认证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
4.2 社会广泛参与。政府和社会环境意识的觉醒,整个社会对环境的关注逐渐占据主流。同时,森林在环境保护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逐渐被政府和社会所关注。社会各界已积极行动起来,热情参与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认证的讨论和实施,成为森林认证的强大推动力。
4.3 市场需求强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林产品出口国之一,主要面向欧美国家,而这些国家有逐渐把经过认证的林产品作为其采购的先决条件之一的趋势,如英国政府已经开始要求采购通过认证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多时候是客户对出口的林产品提出认证要求,迫于市场压力,我国也必须尽快开展森林认证。同时,开展森林认证,也可以促进林业行业的社会化发展。
4.4 国际组织推动。作为FSC的创导者和支持者,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WWF中国)一直在中国推动FSC的发展,并着力筹建FSC中国工作组。2001年3月,WWF推动在中国成立了多利益方的森林认证工作组,挂靠中国林科院科信所,作为一个中立论坛,推动我国森林认证的发展。2005年底,在WWF中国和中国林科院科信所的共同推动下,FSC中国工作组进程正式启动,以制定中国的FSC标准和推动FSC在中国的发展。2006年3月,中国工作组成立仪式在北京举行。
5 开展森林认证应对的挑战和障碍
虽然森林认证面临着许多机遇,但要应对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5.1 短期内大多数消费者不会购买认证林产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大多数人的生活还不富裕,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据全国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只有8%的消费者愿意为环保产品多花钱。在这种条件下,不会有太多的消费者愿意拿出高于非认证产品20%的钱,来购买质量并不一定比非认证产品高的认证林产品,因而很少有消费者要求购买经过认证的林产品。这与公众对森林认证普遍缺乏认识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中国市场对认证林产品的需求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5.2 森林经营者参与或申请认证的积极性不高。首先是市场需求少,其次是政府尚无相关政策支持,再次就是认证费用较高,森林经营单位无法从森林认证中看到好处。
5.3 国内缺乏认证机构。中国国内还没有一家经FSC认可的认证机构,在认证时必须请国外的认证审核员,一方面增加了认证费用,另一方面由于国外认证专家对中国国情、林情不了解,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阻碍了认证的发展。同时,目前没有适合中国国情、林情的认证标准,而FSC认证指标与中国国情、森林经营单位的林情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也会增加森林认证的难度。
总之,根据市场调查,阻碍森林认证发展的因素依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缺乏产品需求、成本、缺乏相互认可、林主缺乏兴趣、利益冲突、缺乏制度框架、实际操作困难、缺乏出口需求、很难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政府的态度不明确。森林认证目前面临的最主要阻碍因素是对认证林产品的需求缺乏。开展森林认证的国家,其认证林产品主要针对几个欧美发达国家,而这些认证林产品在其生产国国内几乎很少有需求。认证的成本问题无疑是阻碍森林认证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和森林经营单位普遍都认为目前进行森林认证的成本过高,尤其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森林认证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都令其难以承受。森林认证体系之间缺乏相互认可也是认证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众多的森林认证体系,不同的认证标志,这可能会使企业或森林经营单位无所适从、产生混淆,也会造成企业在进入一些市场时不得不重复认证,致使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6 吉林省今后开展森林认证的工作重点
实际上,我省林业的重点是18个国有林业局和4个森林经营局。作为国有林业局,无论从面积、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等方面都占主导地位。而这些森工企业资源区域特征相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似,都有规范的森工企业管理制度,较合理的森林经营方案和较丰富的森林经营和林产工业的经验和技术力量。并且,国有林区的森林植被相对完整、不破碎,森林资源相对集中、适宜经营,具有规模大、面积大,便于统一经营管理的优势。这些无疑为开展森林认证创造了便利条件。只要针对森林认证的有关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些国有林业局进行森林认证困难不是很大,所以应作为今后开展森林认证的工作重点。
加快实施森林认证的步伐,作为我省林业和森林认证的主管部门,应把握时机,抓紧启动和开展森林认证工作,并成立相应的机构,尽快广泛、深入地开展森林认证的调查、研究,包括摸清我省目前可以开展森林认证的森林面积和森林资源状况,了解国际市场对中国认证林产品的需求状况,全球不同森林认证体系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我省各林业企业要求开展森林认证的积极性等。
*此文刊于《吉林林业科技》2008年第1期管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