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用户注册
欢迎来到吉林省林学会
站内搜索
领导讲话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领导讲话 > 王志新在首届吉林省林蛙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林蛙养殖新技术培训
王志新在首届吉林省林蛙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林蛙养殖新技术培训班上的讲话
信息来源:本站 时间:2019-04-10 [下载]

 

 

在首届吉林省林蛙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

暨林蛙养殖新技术培训班上的讲话

 

吉林省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森林休憩保育研究会顾问兼代理会长  王志新

 

(2019年4月9日)

 

尊敬的俞龙男主席、赵洪亮主任、伊常青会长,林蛙界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同仁、各位学员:

  大家上午好!

  值此冬末春初之际,我们在这里举行创新驱动助力林蛙产业发展——吉林省首届林蛙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林蛙养殖新技术培训班,并借此机会,召开吉林省森林休憩保育研究会林蛙分会成立大会。在此,我谨代表省林学会和省森林休憩保育研究会,对林蛙分会成立和创新研讨会暨新技术培训班举办表示祝贺,对各位专家学者多年来对省林学会、省森林休憩保育研究会工作的重视支持表示感谢,对辛勤工作在林蛙养殖生产第一线、为我省林蛙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实践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敬意!

  我国林蛙,属欧洲林蛙中国亚种,在我省以及河北、陕西、黑龙江、西藏、四川、江苏等地均有分布,统称中国林蛙。在各地所产的林蛙中,分布在长白山脉、小兴安岭大部和张广才岭腹地的东北林蛙唯中国仅有,属纯野生动物。

  东北林蛙又称雪蛤、哈什蚂(哈氏蟆),以其体型硕大、体质健壮、产油率高、繁殖率强,以及特有的药用价值和滋补、美容等营养价值而成为林蛙中的极品。早在明、清两代,东北林蛙就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被纳入宫廷“八珍”之列,成为“四大山珍”之一,近年来更有人把它归列“东北新三宝”之首。

  我省所产林蛙为长白山林蛙,是东北地区特有的蛙种。《本草纲目》中所称的“山哈”,指的就是主产于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林蛙。长白山林蛙是所有林蛙中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最高的。其主要产品林蛙油为林蛙之精华,不仅在民间被誉为传世滋补佳品,还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业内俗称长白山林蛙油为“大油”,足见长白山林蛙的魁首地位。

  也正是看到了林蛙的独有价值,近年来在各林蛙适宜养殖区涌现出了一大批养蛙专业户,一些有头脑的商家还瞄准市场,办起了以林蛙加工、经营为主的林特产品营销公司,有的地方还兴办起了林蛙研究机构。

  顺应林蛙产业发展大势要求,我们省先后出现了林蛙养殖技术协会、林蛙产业协会、林蛙产业商会等多个社团组织。省林学会、省森林休憩保育研究会在分支机构构建中,亦把林蛙作为重要选项,都设有林蛙分会。省林学会的林蛙分会设在省林科院,与林蛙产业协会一体。吉森研究会林蛙分会,会长、秘书长分在省农大和本会秘书处,属于“术业专攻”的社团组织,去年11月组建,今天召开正式成立大会。这是迄今为止我们省在省级层面组建的第4个有关林蛙的社团组织,与省林蛙协会(省林学会林蛙分会)、省林蛙商会一道,形成“四柱撑屋”、“三足鼎立”的林蛙专业学术研究组织架构。这一组织格局,既有它好的一面,说明大家都重视林蛙了,开始研究林蛙了,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力量分散,各干各的,形不成合力。基此,本次研讨会把林蛙产业发展的组织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选题,安排我跟大家说说想法。虽说我长期工作在社团组织,但对林蛙却研究不深。下面,我仅从有利于促进林蛙产业发展的视角,谈点不成熟的意见,权作是跟大家做个交流。

  如何构建林蛙产业发展的组织格局,我想还是应该先从问题说起。目前,我们省林蛙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政府管理体制不够顺畅,一些政策规定与林蛙产业发展存在矛盾,个别地方和单位对林蛙发展缺少扶持性措施,尚未将其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此其一。其二,对林蛙产业发展,缺少统一的设计和组织,即使有社会团体在努力推动,但受自身职能限制,推进工作达不到理想效果。其三,林蛙生产过于分散,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点多面广战线长,够规模、有实力的少,小农意识、小富即安心理严重,舍不得投入,形不成气候,抗风险、抗击打能力弱。其四,林蛙养殖手段传统,技术落后,多以自然力为依托,人工干预措施少,即使是一些已经成功、且发展规模已经很大的养殖场,有的甚至已经发展成了以林蛙经营等为主的公司,也很少有专业的技术团队,提质增效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其五,就是我们省目前的林蛙生产,其产品多以林蛙个体、林蛙油为主,高附加值的林蛙产品少,对号称“东北一宝”林蛙的开发利用远不到位。其六,人才匮乏,没有几个人愿意搞这方面的研究,我之前曾接触过有关科研院所、有关大专院校,没几人搞林蛙研究,一些过去曾搞过林蛙的,如今也是“人去楼空”,随其退休而无人“接棒、接力”,即使是有些团队在搞涉蛙方面的研发,也多停留在很专业的层面,与林蛙生产实际相脱节,科研转化为生产、变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遥遥无期。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应该引起重视:

  第一,提高认识。我觉得第一位的还是提高对林蛙的认识问题。只有认识真正上去了,政策才会跟上,投资才会跟上,也才会给林蛙产业发展创造真正宽松适宜的政策环境,给予更大的投入红利。为此,必须加大对“林蛙系东北一宝”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各级领导充分认识林蛙,重视林蛙,把它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来谋划、来发展。要像发展人参产业那样,在省级层面出台林蛙产业政策,明确主管部门,清晰各职能机构职责,落实各自任务,加强领导,加大指导、协调和扶持、投入力度,把这项特有资源、特色产业抓紧、抓实、抓好,迅速见起色、出成效、成气候。

  第二,科学经营。这是关键,也是核心。去冬今春之所以遭受多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对林蛙越冬技术把握不好。要彻底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就必须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实行科学经营。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引入科技和管理人才,让林蛙养殖在科学思想指导下,在科学技术支撑下,在科研人员管理下,真正实现讲科学、用科学,科学饲养,科学回捕,科学利用,让林蛙养殖企业、合作社和广大蛙农沿着科学规范的轨道往前走,大力提升林蛙养殖的科技含量,提高林蛙产品的品质,把精力更多放在“谋事在人”上,彻底扭转对“成事在天”的过度依赖。

  第三,抱团发展。养殖分散,各搞各的,是我们省林蛙产业形不成规模、形不成气候、形不成大市场的根本症结所在。要提高林蛙养殖规模,形成竞争力,就要学会“抱团发展”,再也不能“只顾自家门前雪”了。要大力提倡合作经营,有地出地,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技术出技术,走合作社、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之路,“抱团取暖”,“相依为命”,相互补台不拆台,形成合力,切实提升抵御风险和抗击打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第四,规范市场。林蛙产品市场混乱,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和过分压低市场价格、过度进行同业竞争,是导致我省林蛙养殖效益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大林蛙市场管控力度,逐步规范交易行为,让真正的蛙农卖到好的价格,让消费者买到、吃到真正的长白山林蛙产品。

  第五,加大扶持。有关职能部门要把林蛙真正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纳入有关产业发展规划,给予政策上、资金上、贷款上等方面的支持,探索建立必要的引导资金,立项发展,归业发展。当前应下决心解决好现有政策规定与林蛙产业发展的矛盾问题,努力给林蛙养殖户创造适当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

  但至关重要的,必须大力提倡“以林养蛙、以蛙促林”的生态养殖模式。全省蛙农都要以保障生态安全、保护自然环境为己任,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保护为先、发展为要”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生态环境多种功能相融合的作用和效益。

  实施上述举措,完成上述任务,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由谁推进、由谁组织问题。从现实情况看,组织社会力量推动,无疑是一个最便捷、最迅速、最有效的选择。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和考量,省森林休憩保育研究会审时度势、抓住机会,适时组建了林蛙分会。

  非常可喜的是,我们这个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特别是林蛙商会的伊常青会长,不仅全力支持,而且亲任顾问,使商会、研究会两股绳紧紧地扭在了一起,从行业社团角度率先“抱团”,形成一股力量,合力组织、引导和规范全省林蛙生产,合力振兴我省林蛙产业。

  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分会,在利用好广为人知的现有专家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鲜为人知的人才资源,大力挖掘年轻人才资源,让他们挑大梁、担重担,使分会工作在组建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一跃站在了各分会的前列,成为各分支机构的领头雁,成为吉森研究会最为活跃的一分子。今天,我们将在这里为他们正式授书,让他们更加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地开展分会工作,组织广大蛙农开展更为有意义的活动。

  必须说明的是,林蛙协会、林蛙商会、林蛙分会,虽同为蛙农服务,但林蛙分会更加注重的是技术,无论着眼点还是落脚点,无论发力点还是制控点,都放在了推动林蛙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技术服务上,从分会理事会构成大家即可窥见一斑,没有企业家,几乎清一色的林蛙科研、教学人员和林蛙养殖的成功实践者,这对全省林蛙产业发展和广大蛙农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同时也要求林蛙分会,未来要以术业为骨、以专攻为要,紧紧围绕林蛙养殖、加工技术开展研究、组织活动,敢于担当、作为,敢补短板,让全省林蛙生产尽快走上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

  强调“抱团发展”,对于林蛙分会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不仅在会内“抱团”,还要到会外“拓团”,紧紧围绕“把小林蛙做成大产业”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分会与协会、商会的关系,寄期望于成为“蛙业联盟”,相互联手,同频共进,为“合力兴蛙”做出努力,为推动全省林蛙产业化、集团化、科学会、规范化、高效化发展不断做出努力。

  同志们,我们这次研讨班的主题是“创新发展”,为此我们选择了成功的创业典型——延边李大蛤蟆,会间还要到他的蛙场实地参观。之所以听李大蛤蟆的做法体会,看李大蛤蟆的养娃现场,一条重要考虑是想让大家学习李大蛤蟆的创业精神,学习他敢于把身家性命都压在林蛙上的创业劲头。参观中大家要本着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来学,本着务实管用和敢于取舍的原则来学,确保学有收获、看有裨益。

  同志们,林蛙分会还是个刚刚落地的婴儿,需要大家的同心和同力呵护。希望全省林蛙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蛙农,都要热情支持林蛙分会的工作,积极参与、参加林蛙分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为更好服务蛙农、服务林蛙产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大轮破浪帆亦险,小船渡河更艰难。”吉森研究会不过三岁,林蛙分会刚过白天。在自身都举步维艰的情形下,依然倡导、发起和开展此次研讨、培训活动,因此要求大家要倍加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专心听,认真记,学会举一反三,结合自身生产实际,大胆提出问题,敢于向老师请教,确保在这短短的一天半时间里,能够学有收获,不枉“三会”的合力组织和林蛙分会的苦心安排,也不枉专家教授的精心准备和观摩蛙场的热情接待。

  同志们,此时正值成蛙下水、卵团投放、即将进入孵化期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能前来学习实属不易。希望大家严于律己、力学精习,坚持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武装自己,为把小林蛙办成大产业,做出我们各自的应有贡献!

  最后,预祝各位蛙农学有收获,养殖取得更大效益;预祝科研工作者项目能有新突破,科研再攀新高峰!

  谢谢大家!

 

点击下载:王志新在首届吉林省林蛙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林蛙养殖新技术培训班上的讲话.doc

 

 

 

 

注:

  1.“八珍”:参、翅、骨、肚、蒿、掌、蟆、筋;

  2.“四大山珍”:熊掌、哈氏蟆、飞龙、猴头;

  3.“东北新三宝”:哈氏蟆、红景天、不老草。